在上海2011年頒布的《關于鼓勵裝配整體式住宅項目建設的暫行辦法》便明確規定,只有預制裝配率達15%以上的才能滿足裝配整體式住宅的條件,才能享受有關的建筑面積豁免優惠。而在現實工業化項目中,也普遍采用預制率數據作為宣傳推廣的亮點。
預制率的概念,似乎已經成為住宅工業化的通用計量指標,但是,對預制率的追求,也屢屢遭受質疑,甚至被認為是“住宅產業化的一大誤區”。
現在對住宅工業化主要有3種計算方式,體積比、面積比、價值比,由于價值比容易導致人為的價值提升,因此目前多采用前二者計算,分別對應的便是預制率和裝配率的概念。
裝配率是指建筑特定部位采用預制構件混凝土的面積占全部混凝土面積的百分比,或者該部位構件免除模板的面積及采用裝配式大模板的面積占全部構件表面積的百分比;而預制率是指建筑特定部位采用預制構件混凝土體積占全部混凝土體積的百分比。是計算面積比還是體積比,會得出迥然不同的結果。
通過一組實心樓板和疊合樓板進行測算,按裝配率算,數據一樣,但按預制率算,疊合樓板由于一半在工廠預制,一半需要現場現澆,混凝土體積數據比實心樓板要少一半。這便產生了新的問題,為什么先進技術,按預制率算反而落后,技術進步,反而在數據上“吃虧”?混凝土結構的發展應該是三個方向:預制技術、現澆技術(工業化模板體系)、免模板免拆模技術。從這個角度來看,單純強調預制率反而是個誤區。
而裝配率的概念包含了免模板或使用工業化模板等更多的考慮,更為合理。更科學的做法是,針對不同的工業化手段設置不同的權重予以計算。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能免除模板的技術都應是工業化產品,包括免模板免支撐、組合模板、工業模板,施工過程的工業化也是新型建筑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裝配率很低的情況下,提預制率是沒有意義的。
那么,什么可以作為工業化評價的標準?在國外有一個“合理工時”指標,即一個項目從頭到尾,人工在建安中的占比,這絕對是反映工業化程度的一個指標。